市民文化中心2016年全部开馆
本报讯 (记者 陈金路) 10月底,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文化中心2016年全部开馆。
“意见”把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定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共分成四个部分和一个附件,分别是充分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意见》的核心,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的要求,共分成六个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市民文化中心各场馆展陈施工,2016年全部开馆;到2020年,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达到国家一级,东昌府区图书馆、文化馆、阳谷图书馆、文化馆、冠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市属开发区建成综合性文化中心;促进不同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加大资金、项目和政策扶持,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到2017年,全面完成市定贫困村建设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的扶持任务。第四部分是加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力度。
■新闻延伸
5年内聊城公共文化要办成这些大事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2015年到2020年期间,聊城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明确了2015年至2020年聊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读书看报更加方便
2015年至2020年期间,聊城的公共图书馆、县乡村三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机构须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阅读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市、县建立三级(市—区—街道,县—乡镇—村或社区)公共图书馆整合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书资源,实行总分馆制。
到2020年,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达到国家一级,东昌府区图书馆、文化馆、阳谷图书馆、文化馆、冠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市属开发区建成综合性文化中心,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中心)达到国家三级,行政村和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和文体小广场,面积分别不低于200平方米、500平方米。
市图书馆免费开放,中心馆、总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镇(街道)分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村(社区)分馆、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4小时。镇、村两级图书分馆应因地制宜,实行错时开放。
县级人均藏书量(含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藏书)1.8册以上;人均年新增购书经费不少于0.2元。
市、县(市、区)图书馆每年组织流动服务不少于12次。各级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本辖区的全民阅读活动。
城镇主要车站、商场、广场等公共场所和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每天更新不少于2类。
◎听广播看影视更舒心
到2020年,聊城实现城乡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在划定的直播卫星服务区内,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
在划定的直播卫星服务区内,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全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基本建成,提供不少于16套无线数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
为农村群众每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数字电影,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国产新片(院线上映2年内)比例不少于1/3。每学期为中小学生免费放映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条件的县市为农民工每月放映1部影片。
◎参加文体活动更便捷
到2020年,市民可免费参加市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每年组织不少于100次的群众文体活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30次,村(社区)有1-2个常年坚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在一定区域内影响较大的品牌文化活动,年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不少于5次。
公共文化体育机构免费指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常态化发展。工人文化宫每年组织2次以上市、县级公益性职工文体活动,开展日常群众性文化活动。
免费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计划。国办剧场等每年为群众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高水平文艺演出。市属文艺院团排演厅每月举办一场“开放日”免费演出活动。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常年设有基本陈列,每年举办公益性专题展览不少于4次。公共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等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展示不少于12次。
◎公众教育机会更多
到2020年,市群众艺术馆、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不少于80次的公益性培训,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不少于20次;公共图书馆每年举办公益讲座,市级不少于50次,县级图书馆不少于30次。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讲座、辅导每年不少于12次。
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公共图书馆建成符合标准的尼山书院,具备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功能。城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儒学讲堂。
完善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县级在博物馆、规划馆、文化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单位,乡镇、村(社区)在公共文化场所设立介绍当地历史文化沿革、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展示。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市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县及县以上依托公共文化机构建有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
◎文体设施开放更广
到2020年,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文化馆(站)、纪念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错时开放时间不低于开放时间的1/3。
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应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免费提供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
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中小学校课外活动基地等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公共图书馆配备盲文书籍,开展盲人阅读服务。
各级文化、体育场馆每年组织开展针对残障人士、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
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全民免费参观。记者 陈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