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教育人生网
教育人生网合作招生
  • 山东:青年教师每3年至少3个月以上一线实践经历
  • 2018/7/18 9:59:15
  •  原标题:省教育厅:青年教师每三年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一线实践锻炼经历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这一主题,就我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接受了本网专访。

    山东省政府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请问在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加快“双一流”建设方面我省有何举措?

    邓云锋:学科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具有龙头地位和带动作用,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应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我省于2016年12月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6〕34号),正式启动实施了我省“双一流”建设工作,并审核认定了首批立项建设的32个学科。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学科发展成效明显。在2018年5月份最新公布的数据中,我省有3所省属高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分别是济南大学(82位)、青岛大学(85位)、青岛科技大学(100位)。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省属高校有8个学科排名位居参评高校的前20%。

    我省“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积极作为,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学科建设。今年我们又增列了一批达到立项标准的学科,扩大了学科覆盖面,一些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的学科纳入了建设范围,增强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经略海洋以及军民融合等战略,适应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全面增强我省高校学科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一是深入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对标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标准,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补齐短板、强力支持、重点建设,力争到2020年,有5个以上学科达到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标准。

    二是实施传统优势学科提升改造工程。立足我省产业布局和紧密服务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传统优势学科,设立专项资金,强力支持学科改造升级。力争到2025年,有50个左右传统优势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健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政治学、传统文化(儒学)类等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三是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向扶持一批面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新能源、现代金融、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汇聚优质资源,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

    四是打造优势学科集群。打造省会学科群、蓝海学科群两大优势学科集群,以我省立项建设学科为主干,省会学科群重点发展绿色建筑、现代农业、医学服务类等学科,蓝海学科群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智能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学科,加快提升我省学科发展整体水平。

    山东省政府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最近教育部在成都召开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请问我省在加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举措?

    邓云锋:首先,我们要树立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这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回归首要功能,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这个核心点,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未来前瞻人才。二是突出质量主题,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高等教育很多领域进入深水区、无人区,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成为关键词和时代主题,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树立服务导向,在主动服务中有为有位。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密对接我省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深化专业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抓好宏观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制定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优化结构布局,坚持强优扶特导向,改变我省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局面。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五是坚持开门办学,聚集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坚持开门办大学,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推进校校、校企、校地协作和国际交流,创新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六是放权监管两手抓,以权力下放换活力激发。深化放管服改革,该放的权坚决下放,该管的事切实管好。推进管办评分离,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以评代管、精细管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和动力。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定不移的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主旋律。按照刘家义书记指示,省教育厅起草了《关于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人才培养体系、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内部治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明确了我省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实施路径。

    一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立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实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扩大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范围;继续实施应用型高水平专业建设工程,建设50个左右与“十强”产业对接紧密、发展基础好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0个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群);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和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培育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1万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教师和10万名“齐鲁工匠”。实施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每两年评选一批省级优秀教材;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中心的大学生竞赛体系,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化学分制改革,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学校全面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实施研究生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培植计划,加强授权单位和学科授予点培育建设。

    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师德楷模”评选机制,实施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计划,树立一批教育师德模范和教学业务标兵。用好高层次人才教学资源,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带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制度,青年教师每三年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一线实践锻炼经历。

    三是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积极推进教授治学。扩大高校二级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试点范围,在试点高校探索建立教育职员职级制度。鼓励高校引入社会资本和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办学,在省属本科高校遴选10个左右以工科人才培养为主的二级学院,开展校政企联合共建“省重点建设工科学院”。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扩大硕士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支持驻鲁高校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机制等。

    四是加强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评价。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实施本科专业导向性评估,每年发布一次全省专业分类排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年公开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启动评估学校整改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山东省政府网: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请问,我省在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重点工作如何安排?

    邓云锋: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近年来,我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经费保障、学校管理、教育关爱一体化进行了探索,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日趋均衡。2017年,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认定标准,成为整体通过评估认定人口最多、县(市、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体来说:

    第一,坚持双轮驱动,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乡村弱”和“城镇挤”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实施了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了办学条件标准化。目前“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84亿元,建设校舍2121.34万平方米,完成设备购置87.38亿元。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程全省累计完成建设工程量136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64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55万个,新聘任教师13.4万名。全省小学、初中和高中大班额比例已经下降至24.79%、23.04%、26.57%,分别较实施前下降了13.44、20.92、48.27个百分点。起始年级基本实现了按照标准班额招生。

    第二,加大补充交流,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省在教师管理体制、补充交流、待遇保障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一是突破教师编制“瓶颈”。聚焦编制结构性优化和农村学校实际,对不满标准班额的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对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核增5%编制。对满编超编、但结构性缺员的学校,调剂其他事业编制设立教师编制临时周转专户。全省17市均已建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制度,核定专户编制1.88万名。加大调剂力度,先后调剂了3万余名编制,解决中小学编制、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是推动师资配置“均衡”。为了让教师“活”起来,从2015年起在全省整体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近三年,全省交流轮岗教师9.98万人;交流校长6074人,有2135名城镇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交流。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学区走教等在全省普遍开展,城乡学校、校际之间管理水平和师资条件差距逐步缩小。三是补齐乡村教师“短板”。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近3年培养了1.2万名免费师范生,预留编制岗位,毕业后直接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今后形成长效机制。每年组织2万名高等学校在读师范专业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提高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5-7个百分点,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可增加2.8万个。实施“两贴、两房、1体检、1荣誉、1特岗”惠师政策,改善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效提升了岗位吸引力。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城乡学校经费保障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财政投入是基础。自2016年春季学期起,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2017年起,对农村超过100人不足200人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自2017年春季学期起,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范围扩大至城乡寄宿生的30%,2017年全省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5.68亿元,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全覆盖。我省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学生、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学生都享受同样的政策,拨款标准进一步提高,“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随学生流动携带,实现了城乡统一和全部覆盖。

    第四,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学校管理办学一体化。管理做的好,会对教育一体化起到“乘数”作用。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了招生培养、教师资源、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资源、家长资源“六个统筹”。目前,各地共建设学区1918个,共覆盖义务教育学校11275所、教学点1699个。二是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县域“结对帮扶”网络,发挥城镇学校资源优势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共结成4427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基本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三是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全面启动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创建工程,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着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第五,关注特殊群体,推进城乡学校教育关爱一体化。特殊教育群体和弱势群体,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应当进行兜底式保障。一是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2017年,全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94%。二是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设置关爱室3952处,排查劝返190名辍学、不在学农村留守儿童复学。三是实施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为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2017年,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 %,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工作,一是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立足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启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升计划,2018年底全面完成“全面改薄”规划任务,全部消除超大班额,建立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二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我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保障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三是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指导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四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兜住义务教育底线,拓宽成长发展渠道,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利。

    山东省政府网:学前教育是我省教育的一块“短板”,请问,我省在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思考和举措?

    邓云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办好学前教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多次作出批示。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统筹谋划、系统部署,我省正式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年)。针对目前我省存在的资源不足、普惠供给不够、责任主体不落实、幼儿教师不稳定、监管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将在巩固一期、二期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保持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干劲不减,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这块工作主要体现在“五抓”上。

    一是目标抓“双普”。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这是一个硬指标,已经纳入对各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二是资源抓配建。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城镇幼儿园建设工程、开展城镇居住区幼儿园配建排查整改、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计划好的、实行“优质园+”办园模式等6大工程,努力增加资源供给。

    三是教师抓编制。一是分类解决机构编制问题。重点保障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举办的实验幼儿园、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对未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幼儿园,符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山东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可申请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幼儿园管理运行机制,参照乡镇中心小学学区法人机构设置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办幼儿园设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分园。二是多种方式解决教师编制及配备问题。2018年,完成公办幼儿园教师核编工作。编制总量无法满足的市、县(市、区),可对公益二类幼儿园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对未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幼儿园,可参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齐教师。三是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启动实施公费师范生乡村幼儿教师培养计划,开展省、市、县三级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四是运转抓分担。近期,我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我省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最低标准确定为每生每年710元。此标准适用于全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和市、县(市、区)认定公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下一步,我们还将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建立合理分担机制的文件,进一步加强成本的合理分担,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学前教育发展。

    五是管理抓提升。一是开展无证幼儿园专项治理,按照“准入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一园一案”进行彻底整治。二是加强准入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和年度检验制度,将幼儿园分为省级示范、一类、二类、三类。建立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每10所幼儿园配备一名兼职督学,对责任区幼儿园开展经常性督导。三是坚持科学保教。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实到保育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市、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实施方案,逐县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山东省政府网:近些年来,我省一直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请问到目前进展情况怎么样?

    邓云锋:近几年来,我省职教战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理念,围绕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一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目前基本实现了理念不断更新、环境逐步优化、要素全面升级、质量显著提高、吸引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具体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初具雏形。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制度,本科计划达到1.15万人;开展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试点专业点达到147个,年度招生规模达到7679人。完善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布点数达到1500个,年度招生规模达到10万人。与此相配套,中、高职课程衔接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立项开发了322个中、高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一体化设计了147个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高职、本科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开始建立,在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是半数院校成为较高水平职业院校。中职方面,省级规范化、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项目达到204所,占全省中职学校的50.9%,基本实现每县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的目标。高职方面,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3所、省技能型特色名校25所、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16所,上述学校占全省招生高职院校的50.7%。2017年,我省有12所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占总数的12%。在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议公布的高职院校排名中,我省58所学校排名在前半数,也就是说,全省已有74%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三是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局面开始扭转。全省职业院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百万人次,开设近千个专业、6255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组建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2个、各类职教集团(联盟)170多个,立项现代学徒制试点140个,认定校企一体化示范校和企业50个,在全国率先启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有力促进了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依托各类国际交流平台,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2017年,我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987人,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5.3万(人日),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13万(人日),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时间1.6万(人日),开发国(境)外认可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数129个,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46项。

    五是各类大赛成绩跃居全国前列。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017年奖牌居全国第一位,金牌总数跃居第二位;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2017年总成绩跃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奖牌总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山东省政府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请问我省下一步在这方面有什么工作打算?

    邓云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省而言,下一步重点是围绕着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制定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有力举措,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再出发”,更好服务我省“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

    一是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规划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扎实推进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衔接,推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按照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原则,完善春季考试招生制度,建立优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激励机制,继续拓宽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二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开发400个左右专业教学标准和培训标准。启动课程改革攻坚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培育工程,培养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支持引导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承担相关培训,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三是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实施职业院校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推进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建设工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设100所左右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30所左右优质高职院校。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研究探索基于专业评估结果为基础的职业院校排名机制,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扶持艰苦专业,建设200个中职品牌专业、200个高职品牌专业群。

    四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制定校企合作推进办法,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承担国家职业教育“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推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财税激励政策和收费政策,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五是完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机制。积极争取省部共建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高地。推动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造就一批职业教育领军人物。推动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投入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将职业教育作为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山东省政府网:谢谢您的情况介绍。

    (你正在阅读“山东:青年教师每3年至少3个月以上一线实践经历”,查看更多:聊城教育管理资料,查看最新:教育资讯
相关课程
学校课程上课地点开班日期优惠价
·[开心明道]开心英语兴华西路22号提前报名¥2900
分享到:
15966297806
同微信
咨询:在线咨询 
新闻分类列表
一周教育新闻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4-2020 edulif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与合作:教育人生网 沪ICP备17006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