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家王富仁 毕生藏书捐家乡
总计9597册,“王富仁图书室”设在聊大
记者 林志滨
浓浓桑梓情,拳拳赤子心。
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鲁迅研究领域的两座高峰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顶尖学者,“新国学”概念的提出者研究者、聊城走出的学术大家王富仁逝世一年后,其向家乡捐赠藏书的遗愿圆满实现。
7月12日,王富仁先生藏书捐赠仪式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聊城大学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其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亲属等参加。
此次赠与聊城大学文学院的藏书,为王富仁先生毕生所藏书,总计9597册,全部收藏于聊城大学“王富仁图书室”。这饱含着王富仁先生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血。
精神传承 忆故人纷纷泪洒捐赠现场
王富仁(1941-2017)先生,聊城高唐人,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聊城大学特聘教授。
2017年3月,聊城晚报记者连线采访王富仁先生,并推出系列报道“聊城走出的大家王富仁: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聊城是我永远的精神故乡”,介绍王富仁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家乡聊城的深厚感情。当时,他正在和病魔抗争,依然在做着关于“新教师论”的研究课题。不幸的是,2017年5月2日,王富仁先生因病去世。
此次捐赠的藏书正是遵王富仁先生遗嘱而实施,包括各类著作6217册,各种期刊3127册,学位论文208份,总计9597册。为此,聊城大学文学院筹建了“王富仁图书室”以兹纪念。图书室占地65平方米,其捐赠的全部藏书收藏其中。
王富仁先生为何要将毕生藏书捐赠聊城呢?
据悉,王富仁先生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在聊城四中执教多年。其间,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大学前身)鲁迅研究大家薛绥之先生对其有知遇之恩,带领他走上了鲁迅研究之路。可以说,聊城是其人生和学术的重要起点。
王富仁先生长子王肇磊告诉记者:“父亲临终前,对生死已看淡。他嘱咐我们把我妈照顾好,把孩子照顾好。他说:‘也别指望你过得大富大贵,平平淡淡的,这样就挺好。’”
另外,王富仁先生放心不下自己的藏书。他曾告诉儿子王肇磊:“我给你们留不下什么东西,只有一些书。你们又不是搞文学研究的,留着这些也没用。”说起这些藏书将来的去处,王富仁先生希望能捐赠给老家的聊城大学。
有与会学者说,王富仁先生临终前将藏书捐赠给聊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更是其精神和心灵的安放与回归。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昭风说,王富仁先生生前与聊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聊城大学,其捐赠的藏书、文献是他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的载体。王富仁图书室将成为沟通聊城大学和全国鲁迅研究界、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桥梁。
聊城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文立说,王富仁先生将藏书捐给聊城大学,体现了他情系桑梓、情系教育、情系故土的高尚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发言说,此次捐赠藏书是王富仁先生后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十分神圣且庄严的。他从历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王富仁先生读书的意义以及其执着与诚实。聊大文学院教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东方介绍了王富仁先生的生平及成就。罗钢、李怡、宋益乔、徐鹏绪、吴文利、王肇磊等其至亲好友、门人子弟深情回忆了王富仁先生的生平以及各自与其的交往情况。
捐赠仪式最后,全体人员观看了王富仁先生的专题纪录片,其生前讲学的视频资料得以播放,其音容笑貌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再见故人,忆起往事,大家伴着响起的专题片主题歌,泣不成声,泪洒现场:“西出阳关路漫漫/北京的月亮也很圆/汕头的风雨多甜蜜/天地之间谁把你思念/天地之间我把你思念……”
根脉所系 亲朋寻访其聊城生活足迹
此次,参加王富仁先生藏书捐赠仪式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嘉宾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昭风,王富仁先生长子、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王肇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罗钢,聊城大学原校长宋益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鹏绪,聊城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文立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与会者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成都大学、临沂市作协等高校与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聊城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全体教师与研究生。
趁此次藏书捐赠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齐聚聊城。除了缅怀王富仁先生,大家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看看王富仁先生在聊城成长、工作的地方。正如刘勇教授所言,寻访王富仁先生在聊城的足迹,是他们此行另一项主题和使命。
大学毕业后,王富仁先生曾在聊城四中从事教学工作近10年,这里留下他耕耘的足迹;聊城三中是王富仁先生求学6年的母校,初中、高中都在这里就读。专家学者每到一地,都非常感慨,对培养了王富仁先生的聊城这片沃土,有说不尽的敬仰之情。
在聊城三中副校长胡相东的陪同下,专家学者和王富仁先生长子王肇磊走遍了学校的角角落落。其中,一排青砖筑砌的平房,是王富仁先生求学时就有的。这是该校特意保留下来的,与如今的现代化教学楼、宿舍楼等形成鲜明对比,是学校波澜壮阔发展的见证。罗钢教授说,这样一所历史名校,对王富仁先生的成长至为关键,是他做学问的真正起点。
在聊城三中,两株树龄超过半个世纪的老树,如今枝繁叶茂。聊城三中副校长胡相东说,它们植于建校之初,曾见证了王富仁先生在这里刻苦求学。
“王富仁先生是我校最优秀的校友之一,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家,是聊城三中的骄傲。”聊城三中校长赵振林说,聊城三中为全社会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从王富仁先生看,这里是培养文学大师的摇篮。
生前接受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王富仁先生曾动情地说:“聊城三中所有老师做学问的认真和严谨,是我一生的榜样。我以后的发展,是他们培养教育的结果。”正是在聊城三中就读期间,他爱上了文学,开始了解鲁迅。这是他一生做学术研究的最初基础。
王富仁先生的学生、著名词作家孙振春说,祖屋老宅,恩师故交,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散文中出现过。离家几十年,家乡的一切始终留在他的心间。正如他生前所言:聊城是我永远的精神故乡。
(阅读提示:在儿子眼中,王富仁先生是慈父,但他们父子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暂。这是为什么呢?敬请继续关注本报对王富仁先生长子王肇磊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