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是什么节日?
或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
这个节日,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
是我国仅有的3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不放假。
为此,聊城有一群人,
在今天自己的节日里,
仍奔走水城大街小巷:
探访感动聊城微信朋友圈的“修鞋爷爷”,
传递着水城温暖;
天冷了,哪个小区的供暖还存在问题,
关注着聊城民生……
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聊城晚报记者。
10年,很长:其间,3000多期报纸,
日日夜夜的忙碌,是我们最深情的同行;
10年,很短:其间,太多的喜乐悲忧,
好像就在昨天,是我们最难忘的记忆……
今天,11月8日,是记者节。
聊城晚报全体人员,
再次为厚道的聊城人民,送上最深情的祝福。
今天,“出镜”的发言的,
有美女,有帅哥,有暖男……
今天,有晚报记者没“出镜”没发言,
是因为“情到深处,而语短”。
但对聊城人民的情意,是一样一样滴深厚。
这是晚报人对晚报读者最真挚的感谢;
这是晚报人对聊城人民最深情的吟颂。
这是导读:
上篇:最难忘的记忆
下篇:最深情的祝福
上篇: 最难忘的记忆
感谢让我成长的经历
赵宗锋
2014年7月10日,适逢临清举行季羡林先生逝世5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前一晚,我和同事孙克峰见到了季承先生。在先生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我被有幸推举为主要提问者,于是有了这张照片。
说实话,采访前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并无提前的沟通,怕一些问题太敏感。不过一进入角色就发现,情况比预想得好得多。季承先生有问必答,很坦率地聊父亲,聊外界对他的质疑,聊大师的成长,聊家乡,甚至聊到了“钱学森之问”。尽管至今外界对他仍有争议,但那一天,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坦率的老人。
实际上,做记者以来,没少和大家交流,一个整体的印象就是,越是大家,越是谦和。这样的采访过程,是很舒服也让人印象深刻的,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好像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谢谢所有这样的经历!
高考生小陈的学习桌
赵迪
动画大师华特·迪士尼受一只偷食面包屑的老鼠启发,创作出米老鼠这一经典卡通形象。这个创作故事流传至今成为趣谈。不过,现实生活中,当你在伏案做功课,周围却是老鼠啃食木头的声音,你还会觉得有趣吗?在今年9月之前,冠县斜店乡高考生小陈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这张照片便是小陈学习的书桌,他学习时常有老鼠和跳蚤出没。小陈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父亲有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中仅靠几头牛羊和几亩薄田度日。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小陈今年以607分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国防生。今年七八月期间,聊城晚报圆梦大学报道小组走遍聊城八个县市区,报道了数十个这样出身贫寒却成绩优异的学子。
人们常说,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这些寒门学子,命运似乎待他们不公。但他们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克服重重困难,把学习视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小陈升入大学后依然与我保持联系,讲述大学生活带给他的身心蜕变。相信这是对他十几年寒窗苦读最好的回报。祝福这些寒门学子,祝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彻底战胜心底的自卑,傲雪开放。
那里的水又咸又涩
张娜
这张照片,是三年前我在前关山村采访时通讯员偷拍的。照片中的自己很表情囧,被晒得也很黑,这也是我最丑的照片之一。
当时,我正在品尝前关山的地下水,那里的水又咸又涩,喝了第一口,我就是照片中的那个表情了,被同行的通讯员抓拍下来了。记者节这天,我把它拿出来,是想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2年的7月份,我孤身一人来到东阿县刘集镇前关山村。这个村子没有通自来水,地下水又咸又涩,村里的六七百户人天天过着从别处拉水喝的生活。
我进村时,正遇到一位老奶奶,在半山腰,佝偻着身子,费力地推着三轮车爬坡,三轮车上放着的是两大塑料桶水,不足百米的路上她走走停停,休息了三四次。我忍不住上前帮忙,一同到了她家。老奶奶姓王,已经七十多岁了,住在半山坡上,老伴儿瘫痪在床,孩子都外出打工。每天王奶奶都要推着三轮车走5里地拉水喝。
得知我的来意后,王奶奶叹了口气说:“姑娘,这地方都是山,通不来自来水的。我这辈子都喝不上干净的自来水了。”听完这句话,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走家串户尝到又咸又涩又黄的地下水,爬进40米深的大坑查看昔日的水源地,村口看着来来往往拉水喝的村民,我呆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我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采访一直进行到下午五点多,采访结束,我才知道这个偏僻的村庄已经没了到东阿县城的客车。后来,我在路口拦过路的车辆,一位开三轮车拉石头的村民在得知我是聊城来的记者,为他们村里反映喝水问题时,非常愿意绕道把我送到东阿,并再三嘱咐,一定要把吃水难的情况反映上去。正是这位大哥的一句话,让当时垂头丧气的我看到作为记者肩上的担子,于是,2012年7月6日的聊城晚报上有了《聊城一村庄地下水又咸又涩 七旬老太每天走五里拉水喝》一文。
“我们村通自来水了,多亏了你那篇报道。我第一个想到打电话给你,你赶紧来我们村看看吧。”2013年12月中旬,前关山村村民李先生给我打来电话,电话中透露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于是时隔一年多后,我再次来到这个小村庄,王奶奶热情地邀请进屋喝茶。我了解到,省里来的第一书记陈为京为前关山村争取了3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铺设自来水管道。陈为京私下对我说:“能不能做成,他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你的稿子像一针强心剂,让我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儿。”欣喜之余,我意识到,作为记者,我需要用自己的笔反映现实,这其中有温暖,有感动,有痛苦,也有无奈。
2013年12月20日,我在聊城晚报上发表了《省里来的“第一书记”牵线搭桥 680户村民用上自来水》的通讯,这篇文章获得了2013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走在新闻一线,做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记录者。”这是我理解的新时代下,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李永增拿到了补偿款
李小芹
呵呵,真开心,李永增拿到了5000块钱的补偿款。
我们俩,领了钱,走出办公室后,我高兴地都掉眼泪了,很激动。他也是。
真的是说实话,要不是他找到报社,没有记者介入,也许他拿不到一分钱。要是我们俩不坚持“多要点钱”,也许他也最多只能拿到4000块钱。
事情解决了,很开心。
他一直在说,李记者真的麻烦你了。这么长时间。
自己一直在跟他说,没什么,这是我作为记者应该做的,要不“枉为”记者。
其实,这样说,心里还是很开心,很开心。
他说,以后守着人我叫你李记者,下面我就叫你妹妹,你这个妹妹我是交定了。
他没有什么文化,能看出来,写字就像小学生一样。
但他说了一句话,我没文化,但是,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让我很感动。
但是,这真的只是记者应该做的。
这是记者这个身份应该做的。
当天中午,跟他吃了一顿饭,真的是盛情难却,也是事情解决了,大家都很开心、很高兴。决定跟他一块吃饭之前,对他说:“帮你,是应该的,我是记者,你如果因为这事没必要请我吃饭,但是,如果是因为咱们都很高兴,也正好到饭点了,(出来时已经12点半了),咱们就一块吃个饭。”
吃饭时两个人都很开心,他给我讲了烟店镇的传奇:有个28岁当爷爷的,而且烟店镇很有钱……
“ 我要订明年的聊城晚报了。”他中间说。
午饭他花了34块钱。
自己期间的确做了不少工作,包括联系到刘伍,多次交涉,自己做到了不卑不亢。上午有一次给江淮冀鲁经理刘伍打电话时,情绪激动,有点小火。结果,他中午还给我打电话:“美女记者,事情解决了吧?感谢你对我们产品消费者的关心,感谢你对厂子的监督。”没想到,他会这样说……
小福帅和他收养的流浪狗
刘亚杰
11岁的沈福帅是记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的。
母亲在他三岁时就离家出走,他与父亲、哥哥共同租住在新区派出所南邻小巷子里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内。
记者见到他时大吃一惊,因为营养不良,小福帅比同龄的孩子们都要矮上半截,而被他收养的31只流浪狗和两只流浪猫却显得格外肥硕,和父亲在外流浪本就拮据无依无靠,而他对小动物的爱心却温暖着我们每个大人。
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而他还在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不过,乐观、阳光、自信的笑容却始终挂在脸上,让记者十分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记者的报道见报之后,在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关怀下他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学校,父亲也有了工作,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小福帅似乎见到了光明,而这一天他足足等了11年。
作为一名记者,有时候我们感觉实在无力改变别人的命运,但哪怕他们能比原来过的好一些,我们心里就暖暖的,这大约也是鼓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吧。
那年为孔繁森拍照
杨帆
1976年5月7日,34岁的高唐人刘树远被领导派去20里外的一个文艺宣传点拍摄一些教育革命宣传成果素材。途中,他意外赶上了当地公社“五·七”红校开学典礼,听人说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要讲话。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在好奇心驱使下,他赶到人头攒动的露天会场,“啪啪”一连拍摄了一组现场图片。
20多年后的一天,亲家来串门,瞧见了1976年拍摄的这三张照片,看到那张年轻而熟悉的面孔,一下子就认出了照片中的主人公——孔繁森。
无巧不成书。其中一张“鼓掌”照片早已在孔繁森家中被发现。至于这张照片是怎样到了孔繁森本人的手中,刘树远老人就不得而知了。
现实永远比故事精彩,最精彩的新闻素材永远藏在老百姓热气腾腾的生活里。
走出大山的女孩
郭坦
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 我跟随本地一公益组织一起去东阿杂技团采访团长收养的一批山区孩子。
这个女孩名叫吉克依洗,今年12岁。几年前,父亲因吸毒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五人在山沟里艰难度日。为了能上学,她和弟妹每天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总要冒着遇到滑坡泥石流的危险。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她虽已经坚持上到四年级,但刚会背《静夜思》。这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对她来说,是把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虽然从此难见到妈妈,但打心底里还是想出来看看。除了妈妈,她还很挂念自己的姐姐,她希望姐姐也能像自己一样,吃饱穿暖。
大爱涌向刘小芳
梁营营
这张照片,是去年冬天记者采访的一位苦命女,名叫刘小芳(左三),站在她身旁的3位大娘都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心人。
四年前,身患重病的刘小芳被遗弃在茌平县卢庄村,生活不能自理,村上十几名与她没有任何关系的大娘们轮流给她送饭、端屎端尿照顾她,并给她找了
一个可靠的丈夫。她还生下一个乖巧的儿子。
小芳的事情被报道后,聊城一名好心的中医免费为其治病。因为拿不起来往聊城看病的路费,茌平公益顺风车免费接送。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刘小芳的病情有了很大的起色。
后来,爱心人士还帮助刘小芳办了一场公益晚会,帮她感谢村里的大娘们。
如今,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小芳还学开了一家网店,和丈夫在网上卖自家产的藕,自食其力。
他找到了家
我留下了泪
张承斌
提起王玉国,也许很多晚报的读者并不陌生。他年幼被拐,离开东北的老家,先后被多户人家领养。期间,他被严重虐待过,眼睛和双腿都落下了残疾。
后来,王玉国来到了聊城市社会福利院,至今一直在这里生活。得知他的悲惨经历,福利院的领导和员工们对他非常爱护,他在这里品味到先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关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玉国越来越想家。村前的河、河上的小桥、家里的土坯房和地窖……一切都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伴随他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2011年11月底,本报记者在聊城市社会福利院了解到王玉国一直想寻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黑龙江生活报帮办记者王海臣,两家媒体共同发起为王玉国寻亲的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本报和其他好心人不断努力,王玉国终于找到了东北老家。和亲人团聚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终于有家了,他感到很幸福。听到这里,我留下了眼泪,这泪水,充满了喜悦。
自学考大学的郑忠伟
李夏青
母亲瘫痪在床,他边照顾母亲边自学 如愿考上大学
郑忠伟出生在临清市尚店镇尚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并没有维持太久……
在郑忠伟不满周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和大伯靠几亩薄田抚养他长大。刚上初中的他就背上了农药桶,去地里打药。
命运的魔掌又一次伸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2010年母亲脑出血,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偏瘫。之后,这个家的重担落在了75岁的伯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长期超负荷的劳作,加之年老体衰,年迈的伯父也病倒了。郑忠伟一步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照顾两位老人,只能选择在家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郑忠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生理想的大学。
聊城晚报记者报道郑忠伟的事迹后,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终于走进大学门槛。
善良没有距离
与两位新闻人物合影背后的故事
刘东坡
徐本禹和贾秀兰是我在记者岗位时跟踪报道的两位采访对象,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们感动的、不平凡的业绩。
2005年前后,我多次到贾秀兰所工作的阳谷县四棚乡敬老院采访,深深被贾秀兰院长敬业、爱老的行动所感动。巧合的是,2005年,我跟踪报道的“支教明星”徐本禹获评“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成为人们瞩目的新闻人物。
随着与两位新闻人物采访交流的深入,我产生一个想法,如果让两位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力的好人见个面。
与两位沟通后,他们也被彼此的事迹所感动,均表示十分愿意见面交流。
2005年,本禹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各种报告、演讲等事务很多,再说他回聊城老家的次数少、时间短。我的这个想法一度搁浅。
时间一晃到了2006年8月,本禹再次回到聊城。8月18日,本禹推掉了很多活动,与未婚妻一起乘车到了阳谷。本禹在阳谷县城自己掏腰包,为敬老院的老人买了十几斤肉和水果等。本禹的未婚妻更是为贾院长买了一辆电动车。在当时,一辆电动车也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了。
18日上午,本禹和未婚妻到了敬老院,受到贾院长和老人们的热烈欢迎,本禹和贾院长一见如故,聊得十分投入。随后,本禹还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扭起了东北大秧歌,人们开心极了。
本禹和贾院长建立了联系,经常电话联络。一年后,本禹再次到敬老院看望贾院长和老人们。贾院长也把本禹当成了亲人,给本禹准备了部分被单等礼物,说为本禹结婚准备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禹和贾院长都把彼此当成了亲人。
2008年8月,本禹再次回到聊城。得知本禹回家,贾院长从阳谷专程赶到本禹的老家看他。
见面时,贾院长与本禹及他的家人分别合影留念。期间,本禹的妻子给我和两位新闻人物,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现在,本禹和贾院长都在彼此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着,因为时空的距离,他们多是电话联络。
但善良是没有距离的,祝愿所有善良的人永远心连心。
两条残腿 一颗爱心
王文波
这是一张收据:好心人每次通过他捐款,他都会开一张收据!
这双手,属于一位残疾人的。
这张收据,是开给爱心人士的。但是钱,并不是给他的。
他七岁时因感冒打针落下双下肢残疾,无儿无女,靠低保生活。
两间低矮的瓦房,潮湿透风——租来的,是他的住所。
也许你想不到,他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公益上。
他善于言辞,但绝非空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善。
他组成了一个公益团体,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常人看起来是的“弱势群体”——摆摊的、登三轮的、打工的,甚至找不到工作的。
他们一次不可能捐助太多钱,但一百二百,甚至十块二十,更是滚烫的爱心。
他们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年,这个自发成立的爱心团体人数也在增加。
这几年,我报道过的很多救助新闻,都是他发现的线索:而背后推动爱心的,很多时候是他和他的爱心团体。
很多时候,他坐着轮椅去企业帮求助者“要钱”。
这些年,熟识了,也信任了。只要他去募捐,当地的企业没有拒绝的,少则五千八千,多则一万两万——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钱他不会昧下,都会如数转交给受助者。
其实一开始,他并没有接受我的采访。他说,他做了一点儿小事而已。“你们都不如我有时间”,对于自身的残疾,他从不讳言。
其实,我知道,如今做些好事,难!你无法阻止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甚至怀疑做好事的人别有用心。
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对流言诽谤一笑置之:对于他和他团队的攻击,不时出现在当地网络上。
他说:“有时间跟他们吵架,不如再帮助一个人。”他们帮助过的人,仅我所知就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身患重病的街坊、不相识的重病患儿……甚至,没刻上名字的烈士墓碑,也被他找到了健在的亲人。
如今,他已50岁。由于常年用胳膊走路、上下,胳膊又患上重病。但是,他依然坚持“做点儿好事”。
有一次,我说,我给你六万元,你给自己拍个纪录片吧!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有这六万块钱,能给多少孩子买本子买笔啊!
他残疾,无儿无女,但是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喊他“爸爸”。
他住在临清城区,大家都喊他“黄老师”。
他是我的采访对象,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坚强的女人蒋桂芳
张承斌
晒沙、搬砖、和泥……
图片中的这个女人叫蒋桂芳。2013年夏天,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北杨集某建筑工地上一边擦汗一边干活。
每天,她都会来到建筑工地上干这些零活,一干就是一天。她身材不高,皮肤因为长时间暴晒呈现出暗黑色。她从不嫌苦怕累,在一个工地上干完,她会接着寻找下一个。
蒋桂芳的丈夫半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得了肾结石,乖巧可爱的孙子则不幸患有先天性耳聋。
面对这些打击,她曾经悲痛过,现在却迎难而上。她说,苦难再多,日子还是要好好过,只要不放弃,苦难过后就是柳暗花明。
她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干活攒钱,把孙子的耳朵看好。
“苦难让我更加坚强,我现在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不能倒下。”蒋桂芳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她,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她,值得我们尊敬。
下篇: 最深情的祝福
赵宗峰
肖淑丽:
背负向真相掘进的使命,
每一笔都是时代的注脚。
为责任担当,为理想护航!
李小芹:
感谢晚报给我这个平台,很享受在与采访对象交流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我有晚报,晚报有我!
赵迪:
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四年,在新闻这所大学里,品味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就像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一样,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张承斌
张娜
吕晓磊:
有人说,记者的一辈子是别人的几辈子,因为要见太多人,经历太多事,但这也是如此,记者这份工作教会了我们太多,这份职业我们在工作中领教着自己的无能、短板和脆弱,它第一时间反馈出我的浅薄、贫乏和刁蛮;这个工作就像镜子一样,让我知道自己哪里有斑点,哪里有赘肉;它会一次次践踏我自以为是的自尊心,解构我深以为然的旧世界。
记者的平台会让我们结识不同的人,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赢得共鸣的加分和友情的感动,当然有时候也会被甩一脸的淤泥,或者从心底里为人性中并不体面的暗瘤感到心痛。
但这一切,都让我们一点一点变得更完美,不是么?
张建国:
在奔波忙碌中,2015年记者节再一次悄然而至。
在每一个记者节来临的日子,我们按捺不住地重温那些亲历的感动与冲动,同时又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的存在与价值。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挥间,回想做记者的10年历程,可谓是一路坎坷,一路风雨,一路感动。
作为一名“行者”,我喜欢在路上的“幸福”,在路上有很多令人欣喜的线索,在了解真相的同时更加感受到生活中酸甜苦辣,在查阅历史资料时,会深深触动自己的灵魂……
李欣
赵景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崔联防:
晚报伴随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时间冲淡了一切,不变的是,我是一个媒体人。
马永伟:
十载晚报生涯,我心依旧滚烫。我相信,无数颗滚烫的心汇聚在一起,足以融化前进路上的一切冰冷。
孙克峰
樊月民:
适应媒体新常态发展,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聊城千家万户服务。
李吉洋:
聊城晚报一家亲,齐心协力往前奔。兄弟姐妹一条心,黄土也会变成金。
任君峰:
光阴五载 晚报相伴
不忘初心 笃信前行
张锦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一直在进步!
路新红:
几多风雨几多春秋,
风霜雪雨激流勇进。
赶随媒体时代的脉搏,永不休止!
谢榕:
记者的工作就是永远在路上。我们经常用镜头记录每一瞬间,然而却很少用镜头记录自己。
记者节又到了,在这个属于我们记者自己的节日里,大家仍都在忙碌着。来不及好好回味,来不及好好庆祝。 “忙碌”与我们相伴。然而,我们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使我们的生活缤纷而多彩;因为这种“忙碌”,我们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这是记者职业的真实写照。
赵艳君
卜若凡:
记者,一个大家眼中神圣的职业,从业十几年来带着崇敬的心,从来不敢把他抹黑;记者,时代的记录者,为你痴狂为你劳,但是心中依然有份纯真在;记者,为百姓发声,我们一直在路上……
岳耀军:
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发展。正是因为记者朋友们的存在,社会才彰显的更加丰富多彩。11月8日是记者节,祝福天下所有记者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赵临华:
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在这一天,记者们仍然奔波在一线,选择了记者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神圣与光荣的职责,就意味着没有终点地奔跑下去。
在此祝正在岗位上忙碌着的同行们、聊城晚报的兄弟姐妹们节日快乐!
刘延鹏:
曾经一直走在采访的路上,因为新闻一直在发生;如今码字排版更是严谨审慎,因为新闻要求准确无误。
刘亚杰
王文文:
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跟随晚报的脚步走过五个年头,五年来收获的不仅有成长,还有亲情和感动,未来的日子,愿我们晚报家人们能风雨同路,同甘共苦,一起迎接彩虹!
杨帆:
2013年7月1日,我从东昌东路105号出发,开始记录这个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
两年时间,从记者到编辑,不变的是对新闻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做一个有情怀的新闻人,脚上沾满泥土,在一次次的磨砺中,不忘初心,举步向前。
郭坦
朱荣华
徐家鹏:
“新闻是启迪人们思想的最好的工具,它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智、有道德的社会之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在《致M·科瑞的信》对新闻下了这么一个定论。我自认很幸运,十多年的记者职业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新闻工作中成长是一种享受。
潘迪:
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特殊的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三个年头。回想这三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这种珍贵的收获不分季节,每天都是进行时。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
有句话说的很好,“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路上奔波的疲惫之苦算得了什么?路上担当的风险又算得了什么?选择记者工作,就是选择奔波;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忙碌。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姚伟:
纸媒破茧,新媒融合。
聊城晚报全媒体,让您读懂聊城。
朱玉娟:
保持一颗平常心吧。
少些欲望,少些贪求。
像小草默默无闻,像山花静静开放。
多一些纯净,少一些烦恼。
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像老人一样波澜不惊。
梁营营:
用镜头和文字
记录平凡而生动的瞬间。
刘伟
封国栋:
脚上沾满泥土,
心中自会沉淀真情。
新闻与我,永远在路上。
陈金路
郭广璞:
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为聊城晚报小记者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2015年5月摄于上海南京路杜莎夫人蜡像馆)
陈超: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
光明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康长华:
过记者节了,得说点感谢的话!我觉得最应该感激的就是读者,正是他们对记者的尊敬与期待,才有了斗志昂然、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才有了聊城晚报的飞速发展;应该感谢领导们的拨冗指正,同事们的协同帮助,因为你们,才有了顺利的工作,美的人生。
朱燕:
记者是一个看似非常风光的职业,但每一个记者背后都有一堆“说起来都是泪”的故事;记者是一个看似只需动动笔杆子的职业,但对这份职业来说最重要的却不是文笔这件事,对社会、对百姓所持有的情怀,能够发现新闻的眼睛,对新闻事件持续追踪的毅力,为了赶稿废寝忘食的精神……这些都是外人不了解的记者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一个好记者最值得人敬重的地方。向每日奔波在路上的广大记者同志们致敬!
许金松
李夏青:
既然选择了,就快乐前进吧!
刘东坡
秦臻:
记者,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更多的一种责任,一种价值。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永远都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10多年记者生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困苦。在经验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越发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需要学习的东西无穷无尽,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才能为社会和读者做出更多的贡献。
陈桂芹:
有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与梦想,也有脚踏实地的思考与耕耘,这样一个蛮拼的群体,行走在路上,陪伴您左右,过去如此,希望未来依旧,感谢一路上有你!
张目伦: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的文艺味儿毕竟浓了点儿。
可为什么要去“看看”呢,是为了离开,还是再开始?
其实,背起行囊的那一刻倒是无一丝杂念,不过是以不忘的初心去感受异乡的温情罢了。
视线所及,这里只有极少数人居住,偶有一间咖啡屋,也少有顾客。听人说:这是因为“当地居民因为怕游客多受干扰而搬走了”。
但是,这不妨碍人们对她念念不舍,乐而忘返。咱们聊城跟她有诸多相似之处,万般风情总离不开“水”,因水而美,亦因水而兴。湛蓝高远的天空,亚得里亚海的咸风,就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精致得仿佛一颗水晶。
诸如这等美景,皆在远方。
一起走吧!你会发现,道路有曲有直,山峰高低不一,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温度。
这所有,恰如我们的人生。
李旭:
岁月变迁,初心未变;
风雨无阻,永随其行!
邹越:
这个世界我来过、并且活得真实而精彩……
高磊:
新媒体时代,朋友戏称我们是“末代纸媒人”;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在变,但有一点对我们来说是不变的:就是对文字和文字背后那无数读者的爱。
姜晓荣:
和这些可爱的小记者们一起,我被单纯、简单和快乐所感染,我会将自己的责任与爱心精心地纺织进我的生活,在孩子们心灵中播撒着快乐和幸福的种子,在给予孩子们爱的同时也接受着孩子们给我的爱,让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体会着简单、爱和快乐。
王文波:
生命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除却生死,并无大事。
我们参不透生死,
但愿能学会珍惜——
在这个世上,始终深情地活着。
张琪
贾子国
刘新伟
张福勇
杨博:
一路走来,一如既往。
用最初的豪迈换取明天的辉煌。
朱黎明
陈英:
感受责任,守望道义。
任由世事变幻,笑看生活百态,依然坚持的是对办报事业的热爱和对记者职业的坚守,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林志彬
这是“聊晚知道”为您推送的资讯。
您若喜欢,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