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聊城站
学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她的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学校1943年成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1946年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入北京后,合并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学校占地4342亩(含中关村校区1063亩,西山实验区251亩,秦皇岛分校28亩,良乡校区3000亩),建筑面积117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30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31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70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2个。全校目前有各类学生5292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2009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3583人、硕士生5153人、博士生2543人、留学生240人,预科生49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30913人(包括非全日制硕士生2250人,外国短期培训留学生83人,成人、夜大、函授学生5192人,远程教育学生23388人)。

教学特色

学校建有研究生院、基础教育学院,设有17个专业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分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国防特色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4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校级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师资

学校始终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精心培育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发挥国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重大工程领军人才;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毕业生16万余人。校友中,有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预警机雷达总设计师王小谟院士等32位院士和一大批著名学者,以及众多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的总经理、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他们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需要为导向,曾研制和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上世纪50年代,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并发射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并装备军队。上世纪60—70年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和第一台20千米远程照相机,并先后装备军队。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按照国家“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以国防科研为主导,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方面代表了国家水平,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北京奥运会和国庆阅兵中,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均有展示。
  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先后与北京、云南、吉林、辽宁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全国40多个地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校、市校合作协议,与百余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120多所大学或企业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学校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始终牢记徐特立老院长“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教诲,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2001年,学校党
15966297806微信
咨询: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 课程:
  • 姓名:*
  • 手机:*
  • 电话:
  • QQ号:
  • 备注说明:
  • 说明:如需咨询或报名,请登记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老师会在工作时间尽快回复。
Copyright © 2004-2020 edulif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与合作:教育人生网 沪ICP备1700673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