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聊城站)是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0年,现有崂山校区、四方校区和高密校区三个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余人。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现有7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依托中心;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8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52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36人,有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 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级课题136项,省、部、市级课题285项,企业横向课题310项;十余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在有关机构发布的“2007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2007中国高校技术创新贡献力排行榜”、“1979-2006中国高校获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励情况”三项排名中,我校分别列全国高校第39位、第27位和第22位;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度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258篇,排名第58位;被工程索引(EI)收录137篇,排名第76位。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科研成果转化先进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创造了被社会广为赞誉的“科技大学现象”。 学校在近60载的奋斗历程中,践行“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形成了“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已成为青岛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学校同德、韩、美、加、俄、法等15个国家的42所高校合作,在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上进行了国际合作教育,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学校积极开展与国际化公司(如巴斯夫、拜尔、大众、德固萨等)的合作,设立研究基金、共建窗口实验室、“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等。
教学特色
青岛科技大学(聊城站)原名青岛化工学院,为原国家化学工业部直属高校,其前身是1950年9月创建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8月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划转山东省领导,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学校师资
一、院士(5人)
雷清泉 宋湛谦 蔡鹤皋 陈洪渊 颜德岳
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8人)
焦 奎 李世直 韩方煜 吕柏源 崔作林 张志焜
刘光烨 李德和 王光信 邬齐斌 王 甡 刘立魁
潘炯玺 汪传生 赵 程 谢 雁 吴其晔 黄宝琛
陈滇宝 常德功 杜 军 杨文君 阮锦钿 杜 均
丁惠华 曲世弟 唐学明 谭忠恪 赵嘉澍 何立中
魏德孚 罗文秀 徐炳德 梁 平 杨清芝 马占兴
解泽浦 张瑞厚 姚 薇 王志义 王永岩 建方方
韩兆会 郭庆杰 胡海明 侯万国 武玉民 陈宗琪
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
韩方煜 李世直 宋湛谦
四、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
赵 程
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汪传生
六、全国优秀教师(10人)
杨清芝 王光信 马占兴 陈滇宝 赵德玉
傅 洵 吴其晔 张 军 汪传生 张书圣
七、国家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