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家庭复杂化的根源
乐馨国学馆 2011/10/3 15:23:49
中国家庭中相互干涉的实例不为少数,比如父辈利用职权为子女搞位子,父辈为子女选择专业学校,丈母娘抬高房价,父母为大龄剩男剩女的子女相亲,父母为了抱孙子逼儿女成婚,父母为子女带孩子等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比比皆是。
仔细反思一下,谁也不认为中国的爹妈就是爱管闲事一族,但就是不能放手让成年的孩子自己去独立,不否认有文化传统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因为体制的原因。
第一,特殊的户口制度。中国的户口是没有数量限制的,混乱的户口制度导致几代人都可以在一个户口内,孩子出生可以挂在外婆家,祖父母家,甚至可以挂在姑姑姨妈家,孩子读书需要在学区内,就可以把户口挂在朋友家,丈人家或者干脆花点钱挂靠在不相干的人家里,成年的孩子外地求学不需要迁户口,这个户口就变成了空户口或者口袋户口,孩子成年结婚的依然在父母家的更是不在少数。户口转移的诸多限制也让人户分离的变成了正常现象。一本户口之内,若干名分不一的成员就像一个联合国,进进出出在这个户口本之下的大多要服从中国式管理的权威。
第二,专制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批评管制式教育,中国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对孩子却如同对待罪犯一样的约束和管制,孩子的成绩是老师的家长的补习班的或者其他什么的成绩,而孩子的错误却是自己的,不会做题是自己蠢,不能理解是自己笨,读书的孩子像个垃圾桶,谁都可以批评一把指责一把。这种教育状况60年代70年代最为严重,到现在为止40后50后的父母让孩子有动辄得咎的感觉的依然不是少数。常年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让孩子失去被尊重的机会,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孩子成年以后尊重自己的可能性很难被良性建立起来。很多心理学者把这种心理异常的举动简单归结为个人性格上自私嫉妒等恶性因素的罪孽,这是不完善的。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他很有可能第一个不尊重的是他自己,而这个尊重自己的过程是应该是幼年时期就被家庭或者社会建立起来的。不幸的是,中国的教育机制和环境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换句话说,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的国家是没有希望得到尊重的国家。发达国家的教育历程早就揭示了这条真理,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还处在婴儿阶段——我们说,它诞生的太晚了,晚了几代人。
第三,经济体制下的个体帐户独立。中国的现在实施的经济体制无疑是按照西方的道路制定的,但是在个人经济独立方面却依然保持数千年的习俗。而体制倡导上几乎没有任何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比如拆迁款的发放,是按照户口为单位发放的—而支配这个拆迁款的也应该服从家庭权威。当一个巨大的家族只需要出示一个帐户的时候,经济独立就几乎成了一纸空文。
发达国家的帐户分离已经实施很多年了,其核心机制就是将两代人经济界限划清,比如美国一旦两个人结婚就可以有权力直接申请国家的经适房,帐户一定是当事人自己的名字。家庭联名购房的不能超过两个人的名字,而且在一生之内只有法律规定的次数购买国家公房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父辈与子辈之间减少交叉账户的机会。把帐户的复杂性缩小在婚姻关系或父子或母子之间。帐户分分离的做法更加直接的保障了个人利益的最大自由化,由于每一代人在消费上各有不同,账户分离的做法能够更加有力的推动商业社会的全方位发展。
家庭矛盾跟社会分配有很大的关系,试想如果把拆迁款分配到以婚姻关系为单位或者个人为单位的账户上,矛盾的发生几率会被缩小到以婚姻关系为主的小户型社会关系中,不至于扩大到以家族为主体的系统内。中国在账户上单纯以现有住户为主的分配机制是直接导致几代人之间互相制约难以沟通的有害因素之一。尽可能的让年轻人有独立生活的机会和空间是整个社会都需要作出努力的。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改变,只有年轻人的改变才能最大限度的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哪怕年轻人的错误消费都是构成一个国家走向商业成熟的有利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几乎保持几乎一致的消费观念,拉动内需不是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么?如何做到产业升级?如何完善科技进程呢?
第四,中国特色的孝顺文化。屡见不鲜的中国式孝顺行为,成年已婚家庭的帐户持有人是公婆或者岳父母,更过分的是老人将持有儿女工资卡为子女孝顺的表现到处沾沾自喜并引以炫耀的资本。子女微薄薪水中为父母盖房装修,或者父母面子之下操心亲朋故友的子女入学就业问题。接父母同住的往往还有父母认为的重要成员比如小姑子小姨子之类的。更有甚的中国式爹妈要负责筛选儿女的未婚配偶——不管情侣是否愿意,爹妈愿意才是根本。至于那些因为自己看不惯姑爷或者媳妇的,或者为了生儿子的老人拆散鸳鸯更是不值得一提。中国那句话混账透顶——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事情——真是孝顺之下,无奇不有。
中国家庭的复杂性几乎随处可见,在没有完善体制的特殊时期,这种两代同堂或三代同堂,父母为孩子全额或赞助购房,祖父母带孩子等等的生活方式不知还要